■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创建于1984年,是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土建类“老八校”之一,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于2013年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17年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山西省市政工程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已构成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兼容的教学科研体系。
学院设置有三个专业系、实验中心、学科基础教研室等教学科研单位,现有教职工87人,专业教师7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9人,讲师3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2人;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90余人,博士研究生26人,博士后4人。学院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7位学者为学院“百人专家”教授和客座教授,聘有40多位行业专家为企业导师。
学院以山西省环保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煤基产业污染物排放、工业及建筑能耗巨大带来的环境与能源难题,聚焦污染物减排与治理、产能型污染物处理技术研发、利用太阳能建筑节能及农村高效清洁供热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秉承传统方向和特色,发挥多学科优势,历经30年积淀形成了水污染控制及污染物资源能源化、环境化学与材料、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减排、煤基污染物控制与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人才,在节能环保、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为国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 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水、气、固及物理性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管理等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环境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在相关的环保公司、设计咨询单位、工矿企业、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以及环境工程方面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工作,具有解决环境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所培养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应能够:
(1)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良好的环境工程领域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有意愿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2)能够结合相关法律、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综合运用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环境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胜任环境工程领域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监测、研发方面的工作,解决环境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在实际工作中,在环境工程相关领域担任重要角色,表现出较强的跨专业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和跨文化差异的沟通、交流能力;
(4)能够通过继续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环境工程领域获得注册工程师的相应职业能力, 具有职场竞争力。
培养要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环境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理论和方法解决环境污染评价、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环境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和掌握环境领域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独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本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工技术、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系统分析、环境工程经济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生态学、排水管道及泵站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公益劳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训练、军训、体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金工实习、环境工程认识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校园环境质量监测实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环境工程生产实习、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知识和素养,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水资源利用、净化、输配、使用以及污(废)水的收集、处理或再生利用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具备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以及研究开发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预计所培养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良好的给排水工程领域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有意愿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能够较好地适应给排水工程领域不同性质的岗位工作要求,成长为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成为本领域用人单位的主要技术力量;在给排水工程相关的领域,表现出较强的跨专业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和跨文化差异的沟通能力;能够胜任给排水工程领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发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并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有效结论;能够通过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具备注册设备(给排水)工程师专业考试所需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解决给排水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给排水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提炼、定义和表达、分析和实证及文献研究,了解本行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针对给排水工程领域中复杂系统及工程问题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经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给排水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能够针对复杂给排水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基于给排水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给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给排水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给排水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国际视野、组织管理、社会竞争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土建工程基础、水工程概论、水工艺设备基础、泵与泵站、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电工技术、工程测量、水处理实验设计及仪器分析、文献检索与写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外语、给排水工程软件应用、程序设计技术基础(C语言)、环境生物化学、资源与环境系统概论;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实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施工与监理、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技术进展、职业素质教育、环境学导论、工程项目管理、城市河湖水生态与水环境、城镇防洪与雨水利用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公益劳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训练、军训、体测、创新创业、自主实践、金工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泵站工艺课程设计、城市给排水管网课程设计、水处理工艺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取水工程课程设计、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应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应了解和正确应用设计规范、标准进行工程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毕业生能在行政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绿色建筑及节能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项目的工程管理、规划、设计、技术咨询、设备研发制造、招标及采购咨询、施工指导及监理、项目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预计所培养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良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经验积累,有意愿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2.能够胜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监测、研发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并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有效结论;
3.能够通过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备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4.发展为合格工程师,具备独立解决建筑环境工程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或基层部门管理者。
5.具备注册设备(暖通空调)工程师专业考试所需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解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识别和描述、分析和表达及文献检索和研究的能力;知晓本专业的前沿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设计和实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施工安装、调试与实验、测试的能力,能够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备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中复杂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针对复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知识面宽广,了解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能正确认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国际视野、组织管理、社会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独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必修公共基础课、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机械设计基础、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导论、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建筑环境学、建筑概论、暖通空调、供热工程、建筑冷热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试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与经济、程序设计技术基础、计算方法、燃气储存与输配、燃气燃烧与应用、城市燃气气源。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公益劳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训练、军训、体测、创新创业、自主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运转)实习、毕业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暖通空调课程设计、空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建筑冷热源及管网课程设计、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