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比较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体育人才。
二、学制
非定向博士:三年;定向博士:四年
三、报考方式:统一考试、“申请-审核”制。
四、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历要求(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②应届毕业的硕士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不含非学历教育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如在职体育硕士、高师班等在读学员)。
③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6年以上(含六年,从获得学位至博士生入学之日),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获得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及其及成绩证明;近五年内(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0日)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五篇论文(第一作者)、或有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或近三年内(2015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0日)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前三位)或省部级课题(课题主持人),经审核确认已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健康,报考非定向博士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博士的考生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4.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五、 “申请-审核”制报名要求
我校在部分博士生导师中开展博士研究生 “申请-考核”制招生,具体条件及报名方法见《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试行办法》(见附件1)。
申请材料(按试行办法要求)在12月25日前送达或寄至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招生办公室(请用顺丰或EMS快递至:上海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研招办老教学楼127室 刘老师)。
六、统考考生材料要求:接到复试通知的考生需准备并提交以下材料(按序号顺序装订)
1.《上海体育学院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A4纸打印),签署姓名;
2.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研究生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证复印件);
3.本科(大专)学历、研究生学历及学位证书(应届生提供学生证)四证复印件;
4.高学历(研究生或本科)成绩登记表;
5.专家推荐书(两位专家各填一份)(附件2);
6.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附件3);
7.定向生需提交考生所在单位报考意见表(附件4),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注:定向生既为在职生,入学后学制四年,档案在原单位保存;
8.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考生除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须提供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复印件及研究生课程班成绩登记表。
9.3000字以上的科研设想,重点说明某一个研究领域科研设想的学术理论性、创新性,复试时提交专家组;
10.硕士学位论文一份(同等学力考生提交本人为主持人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或符合条件的科研成果证明)。
七、报名费:“申请-审核”制、统考各250元。
八、网上报名事项:
1.报名时间:
“申请-考核”制考生网上报名日期:2017年11月15日-12月5日。
统考考生网上报名日期:2017年12月10日—30日。
2.系统报名: 登录网址:http://yjszs.***.cn/,进入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平台,点击“博士报名查询系统”。报名期间网络平台24小时。具体流程(见附件5)。
3.缴费:报名费250元,博士报名系统内通过安心付平台直接缴纳。
九、注意事项
1.报名“申请-审核”制考生,自行确保符合报名条件,不符合材料要求或面试不合格者,报名费不予退回。报考“申请-审核”制考生也可报考统一考试。
2.统考考生认真阅读报名条件,自行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报名时所提填的报考信息和证件须真实、准确,如有虚假信息和作假行为,由考生承担一切后果。初试前无需寄送材料。
3.统考准考证领取:考生于初试前一日至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现场领取准考证,具体时间见网上通知。
4.体检:符合复试资格的考生由我校统一安排。
5.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招生办公室地址:老教学楼127室;联系方式:021-51253164刘老师
十、考试事宜
1、统考考试日期:2018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见考试通知)。
2、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外国语考试不含听力部分;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3、同等学力考生须考政治理论及加试两门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笔试。政治理论考试时间:考试第二日下午13:00-16:00,地点老教学楼127室。加试科目在复试期间进行。
4、复试:时间另定,请关注实时通知。
十一、 2018年博士招考专业、研究方向、招生导师信息表
所属学院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方向序号 | 专业方向 | 导师姓名 | 拟招收人数 |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1 | 体育教学训练一般理论与实践 | 王德新 | 1 |
2 | 学校体育教育 | 毛丽娟 | 1-2 | |||
3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马海峰 | 1 | |||
4 | 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行为 | 邵斌 | 1 | |||
5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王兴 | 1 | |||
6 | 适应体育理论与方法 | 吴雪萍 | 1-2 | |||
7 |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 张庆文 | 1 | |||
8 | 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 高炳宏 | 1 | |||
9 | 人体运动的动作和能量代谢 | 黎涌明 | 1-2 | |||
10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丁海勇 | 1 | |||
11 |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 蔡玉军 | 1 | |||
12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刘阳 | 1-2 | |||
13 | 体育教育与训练 | 王红英 | 1 | |||
14 | 学校体育与儿童青少年体质 | 唐炎 | 1-2 | |||
15 | 体育教育 | 王丽娟 | 1-2 | |||
16 | (足球)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龚波 | 1-2 | |||
17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吴瑛 | 1-2 | |||
18 | 学校体育 | 舒盛芳 | 1-2 | |||
19 | 乒乓球运动 | 施之皓 | 1 | |||
20 | 体育教育与身体文化 | 李有强 | 1 | |||
武术学院 | 040304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1 | 武术文化与社会,武术表演 | 戴国斌 | 1-2 |
2 |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 郭玉成 | 1-2 | |||
3 | 武术教育研究 | 赵光圣 | 1 | |||
运动科学学院 | 040302 | 运动人体科学 | 1 | 运动免疫学 | 陈佩杰 | 1 |
2 | 运动与技能代谢评定 | 高炳宏 | 1 | |||
3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庄洁 | 1-2 | |||
4 | 身体活动/运动与健康促进 | 曹振波 | 1-2 | |||
5 |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 | 张春华 | 1 | |||
6 | 运动与骨质疏松、传统康复的基础与临床 | 邹军 | 1 | |||
7 |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 | 刘宇健 | 1-2 | |||
8 | 运动与脑健康 | 娄淑杰 | 1 | |||
9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王茹 | 1-2 | |||
10 | 运动干预对代谢性疾病发生机理的理论与实践 | 常波 | 1 | |||
11 |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 赵杰修 | 1 | |||
12 | 反兴奋剂研究 | 陈佩杰 | 1 | |||
13 | 运动生物力学 | 刘宇 | 1 | |||
14 | 运动生物力学 | 闾坚强 | 1-2 | |||
15 | 运动生物力学 | 傅维杰 | 1 | |||
16 | 运动生物力学 | 毛德伟 | 1 | |||
17 | 运动认知理论与方法 | 周成林 | 1-2 | |||
18 | 运动技能控制的神经心理机制 | 张剑 | 1-2 | |||
19 | 运动信息认知加工 | 李安民 | 1 | |||
20 | 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 任杰 | 1 | |||
0403Z5 | 运动康复学 | 1 | 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 | 陈佩杰 | 1 | |
2 | 传统康复理论与治疗 | 邹军 | 1 | |||
3 | 运动缓解成瘾的机制 | 周成林 | 1 | |||
4 | 运动与脑健康 | 娄淑杰 | 1 | |||
5 | 运动神经肌肉控制 | 王琳 | 1-2 | |||
6 | 运动康复 | 韩甲 | 1 | |||
7 | 运动心肺康复 | 吴卫兵 | 1 | |||
8 | 运动康复 | 侯晓晖 | 1 | |||
0403Z2 | 体育工程学 | 1 | 体育工程 | 刘宇 | 1-2 | |
经济管理学院 | 0403Z1 | 体育管理 | 1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曹可强 | 1 |
2 | 体育管理 | 刘东锋 | 1 | |||
3 | 体育管理 | 刘兵 | 1-2 | |||
4 |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 李海 | 1 | |||
5 | 体育产业 | 黄海燕 | 1-2 | |||
6 | 体育组织管理 | 董传升 | 1 | |||
7 | 体育产业管理 | 张瑞林 | 1 | |||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 040301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1 | 体育伦理与管理 | 龚正伟 | 1-2 |
2 | 休闲与体育旅游 | 董二为 | 1 | |||
3 | 公共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 卢文云 | 1-2 | |||
4 | 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 | 郑家鲲 | 1 | |||
5 | 体育历史与文化 | 郑国华 | 1-2 | |||
6 | 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 | 郭修金 | 1 | |||
7 | 冰雪运动发展 | 阚军常 | 1 | |||
8 | 体育旅游 | 李海 | 1 | |||
9 | 体育新闻传播 | 杜友君 | 1 |
十二、各专业考试科目内容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外语 | 科目一内容 | 科目二内容 |
1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1001英语或1002日语或1003俄语 | 2301运动生理学 | 3301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理论 |
2 | 040304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2301运动生理学 | 3401武术理论 | |
3 | 040302 | 运动人体科学 | 方向序号1-16: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方向序号17-20:2301运动生理学 | 方向序号1-16:3201生理学或3204运动生物力学或3205生物化学 方向序号17-20:3203心理学(含运动心理学) | |
4 | 0403Z5 | 运动康复学 | 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 3209运动康复综合 | |
5 | 0403Z2 | 体育工程学 | 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 3206体育工程综合 或3204运动生物力学 | |
6 | 0403Z1 | 体育管理 | 2101社会学 | 3501管理学(含体育管理) | |
7 | 040301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2101社会学 | 01-08方向:3101体育理论09方向:3102体育新闻传播 |
十三、初试科目只提供科目大纲(见附表6),不另指定参考书目。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