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学院
|
|
|
|
|
|
|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方向) |
| 考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力 |
| |
| 加试科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全日制)民族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民 |
|
|
| ① 中 国 民 |
|
|
|
|
|
|
|
| |
|
| 族理论与政策 |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 |
| 族概论 |
|
|
|
|
| 民族学通论 |
| ||
|
|
|
|
|
| ||
|
| 03(全日制)中国少数民族 |
| 语一 ③704 文化人类学理论 | ② 文 化 人 |
| |
|
| 史 |
| ④809 民族学调查理论与方法 |
| 类 学 调 查 |
|
030400 | 民 |
|
|
|
| 方法 |
|
|
|
|
|
| |||
04(全日制)中国少数民族 |
|
|
|
| |||
族学 |
| 经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中 国 民 |
|
|
| 05(全日制)中国少数民族 |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 | 民族学通论 | 族概论 |
|
|
| 艺术 |
| 语一 ③704 文化人类学理论 | ② 文 化 人 |
| |
|
|
| ④810 艺术概论 |
| 类 学 调 查 |
| |
|
|
|
|
|
| ||
|
|
|
|
|
| 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01(全日制)历史文献学 |
|
|
| ① 中 国 思 |
|
|
|
|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 |
| 想史 |
|
|
|
|
|
|
| ||
060200 | 中 | 02(全日制)专门史 |
| 中国通史 |
| ||
| 语一③715 历史学基础(自命 | ② 中 国 文 |
| ||||
|
|
|
|
|
| ||
国史 |
| 03(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史 |
|
|
| ||
|
| 题)④--无 |
| 化史 |
| ||
|
|
|
|
|
| ||
|
|
|
|
|
| ||
|
| 04(全日制)中国古代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院(所、室)简介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由历史学系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是系所合一的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师范)和民族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民族学也是我校唯一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专业,2013 年开始招收首届“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项目博士”,2014 年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的民族学学科系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湖南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生态民族学”研究基地、武陵山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和“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促进”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民族学学科作为吉首大学的龙头学科和博士点建设学科,填补了湖南省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学科形成民族学、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六个二级学科。中国史系吉首大学重点学科。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和历史文献学四个二级学科。
历史与文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6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省级学术带头人 3 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5 人。另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专家 12 人。
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突显特色,取得了硕的成果丰。2000 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3 项,一般项目 22 项,各类省部级项目 40 余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署科研项目各 1 项,福特
基金1 项,研究经费共计约 500 余万元。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出版“生态人类学研究丛书”、“文化与田野丛书”、“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百苗图研究丛书”、“历史民族志研究丛书”、“历史人类学文献典籍研究丛书”和“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经典著作翻译丛书”等学术专著 50 余部,在全国各地建有 17 个田野工作基地。
学院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主办或参与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与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海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学科点简介
●民族学
1、民族学
主要包括“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和“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两个方面。“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主要运用民族学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族际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宗教信仰及其功能、民族文化形态及其保护等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主要运用民族学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如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宗教事务、民族地区社会风险、民族区域自治以及民族传统组织与法律文化在现代民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2、中国少数民族史
主要包括对民族区域开发史、民族历史文献、民族政治、宗族与社区组织、民族政治文化史、土司制度、多民族社区变迁等领域的研究。着力探讨民族历史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及相互关系,重点研究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及其机制,分析民族历史的演进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通过阐释民族历史的文化动因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轨迹,以及它们的区域特征,努力建立“区域史”视野下的民族历史的文化分析模式。
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主要包括经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民族生计方式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四个方面。将民族学基础理论、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将民族文化差异理论引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之中,从文化理论视野下观照不同民族的经济行为、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差异,探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之经济规律及其发展道路选择的文化合理性。为民族社会经济之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分析、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包括艺术民族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与音乐教育研究、民族舞蹈理论与舞蹈教育研究、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四个层面。从民间“底层”来透视民族各类艺术形式下的丰富内涵,考察特定的文化艺术事实,挖掘、整理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资源,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该方向重点关注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民族艺术史、民族艺术开发与利用、民族音乐舞蹈、民族宗教艺术、民族艺术美学、民族艺术文献、民族艺术传承与变迁、民族装饰艺术、民族民居、民间手工艺制作等领域的研究,突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研究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
●中国史
1、中国古代史
该专业立足西南民族社会,面向全国,努力结合本学科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本文献资料,主要对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移民、职官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与土司等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中国古代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制度结构、文化与信仰等方面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努力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范式。
2、中国近现代史
该专业拟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视野下,主要侧重晚清及民国政治、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重要思潮和思想人物、民族国家建构以及近现代民族关系互动等展开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注重社会中层与下层的学术关注,重视田野调查及田野资料的运用,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
3、专门史
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民族社会生态环境变迁、民族区域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思想的研究,揭示某个或某些民族文化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反映区域社会,知识、观念和信仰变化的历程,努力结合学科的田野调查资料,形成学科自身的诠释方法和特色。
4、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中国历史文献的形成与发展、整理与利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历史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尤以西南明清民族文献为研究重点,将文献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以及史学史、史学思想史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任务是为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上为之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和良好的历史文献运用条件。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 号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邮编:416000
联系电话:0743-8563903传真:0743-8563903
联系人及电话:董祥玲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