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
1.党的十九大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郑重宣示,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郑重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
第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郑重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含义和重大意义,要抓住4个方面。
第一,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第二,进入新时代的依据是什么。作出这样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近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三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要更加注重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是什么。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是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时代,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三个意味着”: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
3.如何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第一,明确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
第二,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
4.如何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经过改革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7.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
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是实现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符合全国人民共同意愿。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使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福,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8.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顺利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战略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战略支撑。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并取得新成效。
第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第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9.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第四,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把这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10.为什么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要切实增强宪法自信,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深厚思想基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第一,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
第二,宪法监督是保证宪法实施的重要制度形式。
第三,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必须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必须恪守宪法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必须强化宪法宣传教育。
11.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名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
12.如何理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又在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二,加强理论武装。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第四,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第五,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13.如何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价值观建设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抓下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二,善于运用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第四,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如何理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党的十九大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要紧密联系实际,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热情,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5.如何理解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
第一,这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二,这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第三,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
16.怎样理解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重要部署同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要求是紧密相连的。
第一,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就是顺应新时代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求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7.为什么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国际合作?
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是改革近40年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发展的基本经验,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是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的政治注脚。
“***”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目的就在于推动实现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建设已从倡议变成行动,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倡议和建设是在国际秩序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大背景下提出和付诸实践的,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远远越出“***”延线而遍布全球,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和对外的主要抓手,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具潜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公共产品,已经并将继续在我国对外和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
18.怎样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第一,“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一个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个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
第二,“四个以”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第三,“5+2”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迫切任务。就是要求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布局来展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五,“五句话”的总目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一个全新的概括。
19.为什么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状况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思想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而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基本要求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其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一,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由理想信念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党的思想建设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二,从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状况看,首要任务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
第三,坚定理想信念,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三是要注意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20.为什么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留给我们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从近代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保持强大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2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哪些卓著成效?
第一,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扎实推进。
第三,巡视利剑作用彰显。
第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22.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高理想和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进一步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谁能够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高理想和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
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敢于克服任何艰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3.为什么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至关重要。
24.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从新形势出发对人民军队重申的重大政治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是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第三,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25.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核心理念、关键举措,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党要更好履行执政使命、自身必须始终过硬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的坚强决心。
第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党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解决党内深层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根本问题上,坚决不能有打好一战就一劳永逸的幻想,坚决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倦怠,却不能跌入抓紧——放松——再抓紧——再放松的恶性循环。
26.如何理解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设想,我们党作出“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这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第一,从近40年的实践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已大大超过当初的设想。
第二,从未来的发展条件看,对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可行的。
第三,从国际环境看,也有利于我们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第四,从国内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环境和发展条件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有充分依据的。当然,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风险和挑战,从坏处着眼,朝好的方向努力,确保我们党确定的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27.全面新格局主要“新”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新格局。”新格局的深刻内涵,主要“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新”在突出以“***”建设为重点上。
第二,“新”在拓展对外贸易强调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上。
第三,“新”在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上。
第四,“新”在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上。
第五,“新”在优化区域布局上。
2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2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形成披荆斩棘、击楫勇进的强势劲头,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鲜明的特征,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品格。
第一,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第二,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举措。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30.为什么脱贫攻坚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有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脱贫攻坚形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现在看,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深度贫困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二是深度贫困县。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充分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
第四,处理好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第五,加大各方帮扶力度。
第六,重视内生动力的培育。
第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第八,加强检查督查。
31.如何理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并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32.如何理解新时代我们党强军兴军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一条。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基本方略,是对我们党建军治军、强军兴军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明确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战略定位、根本指导、奋斗目标、战略布局、发展战略。
第一,明确了强军事业的地位作用,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第二,明确了强军事业的根本指导,即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第三,明确了强军事业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第四,明确了强军事业的战略布局,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第五,明确了强军事业的战略指导,即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33.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你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这一宣示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诉求。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就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就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就要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就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完善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34.为什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署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明确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这是对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一个重大创新。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突出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成功经验。
第三,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把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把握住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
35.第二个百年的两个阶段目标具有哪些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阶段目标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
第一,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第二,突出发展质量要求,不设数量指标要求。
第三,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四,突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五,两个阶段目标既是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也分层次,有联系也有区别。
36.为什么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悲惨遭遇遗留下来的一块尚未愈合的伤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近年来,台湾岛内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牵动两岸关系格局。基于这种复杂多变的政治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对民族、对两岸人民高度负责的博大政治胸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以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高度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
两岸关系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争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前景的大诚意和善意。
37.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必须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38.依据十九大报告如何理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你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敢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9.为什么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时间来看,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好官,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责任。现在,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从要求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层面的目标,是对我国发展所要达到的状态、所要进入的阶段的整体性描述,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总体展现。
从任务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40.为什么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导向,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进各项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在对国土空间等各类资源使用的方方面面,形成与大量占用自然空间、显著消耗资源、严重恶化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明显不同的资源利用和生产生活方式。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就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珍惜每一寸国土,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就是要按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就是要大幅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改变过去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取物质财富的老路,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就是要以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为主满足消费需求,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的生活行为。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