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包括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两部分。其中,社会学概论部分占70%,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占30%。
社会学概论方面:要求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的学科背景、发展进程、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要求掌握社会研究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掌握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式和技术。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风笑天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一、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与历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意义。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一章、第二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3、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2、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3、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方法论 2、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3、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技术
(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演变 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五)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社会学的理论意义 2、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与功能,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重点掌握“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三章、第二章。
(一)社会的概念
1、社会的基本定义
2、社会的特征
3、社会的构成要素(孙本文的社会四大要素论与杨心恒的社会三要素论)
4、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
3、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
三、文化
本章要求掌握文化的定义、特征、类型、结构及其功能,把握“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等不同文化模式评价倾向的基本观点,掌握并学会运用“文化堕距”理论、“文化震惊”理论及“边际文化”概念。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四章。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1、文化的定义 2、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三)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2、文化丛 3、文化模式
(四)文化的功能
(五)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相对主义 3、对两种文化模式评价取向的评价
(六)文化理论及相关概念
1、文化堕距理论
2、文化震惊
3、边际文化
四、人的社会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化的概念、类型、条件与主体,把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功能,掌握有关社会化机制与过程的主要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五章。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化的定义 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
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四)社会化理论
1、有关“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理论
2、有关社会化过程的理论
(1)生命历程理论 (2)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 3、代差
五、社会角色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社会角色的类型,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及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调问题。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六章。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2、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3、角色集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社会角色的确定 2、社会角色的表现
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4、角色距离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六、社会互动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集合行为”的特征、类型以及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七章。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1、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角色理论 (3)参照群体理论
(4)戏剧理论 (5)交换理论 (6)本土方法论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社会互动的情境
2、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三阶段说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3、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1、社会互动的维度 2、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集合行为
1、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2、集合行为的理论
(1)梅尔瑟的基本条件说 (2)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3)勒朋的感染理论
(4)紧急规范论 (5)匿名理论 (6)控制转让理论
3、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七、社会群体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及初级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八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1、社会群体的定义与一般特征
2、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3、社会群体的类型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群体内部关系
4、群体领导与决策
(三)初级社会群体
1、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的发展 (2)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5、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2)初级群体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八、社会组织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组织的含义、类型与结构及社会组织管理理论,重点掌握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我国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及组织管理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章。
(一)社会组织概述
1、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与构成要素
2、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含义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含义
2、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 (3)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3、组织管理方式
(1)家长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2)科层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3)组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问题
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把握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及当前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一章。
(一)社会分层概述
1、社会分层的定义与标准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3、阶层、阶级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的一般涵义
(2)社会不平等
(3)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分层的方法 (2)分层标准
2、层内关系与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3、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1)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 (2)结构弹性分析 (3)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2、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五)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2、社会流动的类型
3、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4、社会流动的功能
十、社会设置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设置的含义及相关基本概念,了解社会设置的构成、特征、类型与功能。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二章。
(一)社会设置概述
1、社会设置的含义
2、社会设置的构成
3、社会设置的特征
4、社会设置的类型
(二)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1、社会设置的功能
2、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3、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十一、社区
本章要求掌握社区的涵义、类型等基本概念,把握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社区自身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把握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了解我国的社区转型及社区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三章。
(一)社区概述
1、社区的含义 (1)社区的定义 (2)社区与社会
2、社区的类型
3、社区研究的方法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1、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2、社区人口与社区发展
3、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
4、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三)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2)城市布局理论
2、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十二、城市化
本章要求掌握城市化的定义、过程及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的相关理论,把握现代城市的社会特征,理解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四章。
(一)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2、城市化的必然性
3、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4、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历程
5、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1、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1)“同心环带”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心”模型
2、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1)市区 (2)郊区
3、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集中与分散 (2)生态隔离 (3)侵入与承继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
(1)滕尼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2)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3)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2、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1、城市问题
(1)城市问题含义 (2)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城市决定论、人口构成论、亚文化论)
2、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定义 (2)欧美城市规划思想(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芒福德的“有机秩序”、马塔的“带型城市”)
十三、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变迁的含义、类型、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特征,把握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五章。
(一)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定义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4、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二)社会现代化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2、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1、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2、迟发展效应
3、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与指导作用
(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十四、社会问题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构成要素、一般特征、类型及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重点掌握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贫困问题。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三节。
(一)社会问题概述
1、社会问题的定义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4、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二)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1、社会整合理论
2、文化失调理论
3、社会解体理论
4、价值冲突理论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2、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
3、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
(1)人口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其对策 (3)艾滋病与人口健康
4、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
(1)贫困的概念与类型 (2)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 (3)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
十五、社会控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特征与类型,社会控制的功能,了解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把握适度社会控制的涵义,掌握社会越轨的含义、类型与原因,重点掌握关于社会越轨原因解释的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八章。
(一)社会控制概述
1、社会控制的定义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社会控制体系
1、社会控制手段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 (3)文化控制
2、社会控制的维度 (1)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3)适度社会控制的含义与意义
(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1、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2、社会越轨原因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社会失范理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
3、社会越轨的控制
十六、社会政策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政策的含义、类型与性质,了解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把握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对社会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十九章。
(一)社会政策概述
1、社会政策的定义
2、社会政策的分类
3、社会政策的性质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程序
(三)社会政策的执行
1、社会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及其意义
2、有关社会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1)四因素论 (2)六因素论 (3)循环理论 (4)中国特色论
(四)社会政策的评估
1、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及其原则
3、社会政策终结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十七、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含义、构成、历史沿革、基本模式及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进程,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功能与价值,掌握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含义
2、社会保障的构成
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5、建立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内容与基本方向
(三)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2、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3、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4、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5、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导论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体系构成,理解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异同及优缺点,熟悉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2、社会研究的特征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 2、研究方式 3、具体方法和技术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方法论背景: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四)社会研究的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4、资料分析 5、得出结论
二、理论与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理论与研究的关系,把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概念,熟悉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过程。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定义 2、理论的特征 3、理论的三个层次 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
(1)概念的定义 (2)概念的层次 (3)概念的功能及其制约因素
2、变量
(1)变量的定义
(2)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与定比变量
(3)自变量、因变量与中介变量
3、命题与假设
(1)命题 (2)假设
(三)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2、研究中的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3、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4、经验的理论功能
(四)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1、理论建构的过程
(1)从观察到概括(经验概括) (2)从概括到理论
2、理论检验的过程
(1)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 (2)理论检验的步骤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本章要求掌握选题与文献回顾的基本程序、方法及原则,把握选题与文献回顾中的相关概念。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 2、研究问题的三大来源
(二)选题的四个标准
1、重要性 2、创造性 3、可行性 4、合适性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1、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2、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四)文献回顾
1、文献回顾的含义与意义
2、文献回顾的方法 (1)如何查找 (2)如何选择 (3)如何阅读
四、研究设计
本章要求掌握研究设计的定义;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区分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异同;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区分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异同;把握社会研究中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理解社会研究中常见的分析单位类型,即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学会根据研究的不同将研究划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熟悉研究的具体方案。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章。
(一)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3、解释性研究
(二)研究性质
1、理论性研究 2、应用性研究
(三)研究方式
1、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2、研究方式的选择
(四)分析单位
1、分析单位的概念
2、分析单位的特点
3、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4、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1)区群谬误 (2)简化论
(五)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2、纵向研究 (1)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 (3)同组研究
(六)具体方案
五、测量与操作化
本章要求掌握测量的定义、构成要素与方法,把握操作化的定义、程序,重点掌握测量的四种层次,把握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等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熟悉社会测量中常用的几种量表。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章。
(一)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1、测量的概念
2、测量的四个要素
3、社会测量的特点
4、测量的四个层次
(二)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变量与指标
2、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3、操作化的方法
(三)指数与量表
1、指数与量表的概念
2、几种常用的量表
(1)李克特量表 (2)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3)语义差异量表
(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 2、效度 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六、抽样
本章要求掌握抽样的基本概念,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以及抽样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一)抽样的概念与类型
1、抽样的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抽样 (4)抽样单位 (5)抽样框
(6)参数值 (7)统计值
2、抽样的类型 (1)概率抽样 (2)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1、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2、抽样的一般程序 3、抽样设计的原则
(三)概率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段抽样
(四)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1、户内抽样及其优点 2、PPS抽样的含义与程序
(五)非概率抽样方法
1、偶遇抽样 2、判断抽样 3、定额抽样 4、雪球抽样
(六)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样本规模
2、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3、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七、调查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调查研究的三大题材、基本类型,熟悉问卷设计、调查实施的方法与程序,重点掌握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缺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掌握不同调查资料收集方法的优缺点。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七章。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题材与优缺点
1、调查研究的含义
2、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
3、调查研究的题材
4、调查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5、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
2、问卷设计的原则
3、问卷设计的步骤
4、问卷答案设计的穷尽性与互斥性
5、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6、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1)数量的把握 (2)顺序排列的规则 (3)相倚问题的设计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1、自填问卷法的优缺点
2、个别发送法的优缺点
3、邮寄填答法的优缺点
4、集中填答法的优缺点
5、当面访谈法的优缺点
6、电话访谈法的优缺点
(四)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八、实验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实验研究的含义、基本要素与类型,了解实验研究的程序与逻辑要求,掌握影响实验正确性的相关因素。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章。
(一)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1、实验的定义
2、实验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3、实验的逻辑
4、实验的特点与意义
(二)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1、实验研究的程序
2、实验的分类
(三)基本实验设计
1、经典实验设计 2、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四)实地实验 1、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2、群体间的冲突
(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九、文献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文献研究的含义、类型、优缺点,掌握文献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与统计资料分析法。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九章。
(一)文献与文献研究
1、文献与文献的类型
2、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3、文献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二)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的概念
2、内容分析的程序
(二)二次分析
1、二次分析的含义
2、二次分析的步骤
3、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1、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
2、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步骤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与信度
十、实地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实地研究的含义、类型与优缺点,掌握实地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实地中几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等等。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章。
(一)实地研究概述
1、实地研究的含义
2、个案研究与社区研究
3、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4、实地研究的过程
(二)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及其类型
2、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3、参与观察法的优点与缺点
(三)无结构访谈法
1、无结构访谈的含义与分类
2、进行无结构访谈的注意事项
3、访谈控制的方式
4、集体访谈(座谈会)的含义与特点
名词解释、简答题、比较分析题、论述题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