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系
山西大学自动化系成立于2011年,目前有教职工59人,专职教师5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1人。自动化系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点,拥有电站控制、绿色能源与控制两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省同类学科第一。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3个本科专业,专业教学以工程教育为着力点,突出鲜明的电力特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GO PLM”的依托专业,是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的国际化专业。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自动化系坚持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构建了以高等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产学合作和学生创新为活力来源,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依托,以“企业应用级”的专业设备为支撑,以“向实践倾斜”的管理制度为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校生119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人。各专业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电力企业及其他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毕业学生有的成为电力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干部,有的继续深造、成为科研院所的研发设计人员。2014年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10项、省级以上重大专项10项,项目经费1300余万元;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获批专利7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6项。
自动化系具备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实验实践系统,能够为科研和所属专业教学提供全面的工程能力训练条件。拥有山西省风电机组监测与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西门子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验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电力行业示范中心、博世力士乐液压气动工程中心、数控加工中心、自动化仪表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传感与测控电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DCS实验室等,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设备仪器总价值近5千万元。2014年先进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动化系始终坚持以学生科技创新带动学风建设,在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专项资金和学科竞赛专项资金支持下,以自动化协会这一专业学生社团为依托,启动了一系列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充分发挥自动化系的师资和设备优势的同时,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带学风、学风建设促创新”的良好氛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明显提升,各课程成绩显著提高。2014年来,积极参加全国大学“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多项国家级赛事,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0余项。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能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及进行学术交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测量控制领域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控制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有教师15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7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承担在研的主要科研、教研项目有:MOOL工业过程控制在线实验平台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维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超高灵敏纳米级裂缝式仿生柔性传感器研究、基于双液晶-声光光谱偏振成像信息获取及图像复原技术研究等。
主干课程:嵌入式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自动控制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可编程逻辑器件、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仪器、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电磁场原理与仿真。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与实践、认识实习、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业实验、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冶金、石化、机械、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检测与仪器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施工、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育、培训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