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地学基础 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地学基础考试内容涵盖: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宇宙、太阳系、地球的诞生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地球内部的圈层特性、划分依据,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和运动机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一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地学分析、推断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资源环境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知识 85分
综合应用题 65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40分
简答题 20分
读图填空 10分
判断题 15分
归纳总结 10分
矿物岩石的识别 15分
比较题 20分
简述题 20分
三、考查范围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
方法:基本的方法——野外观测法,主要是到野外去实地考察,搜集原始资料和参数;仪器观测——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仪器(包括航天和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了解地球各圈层的现状以及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所留下来的部分痕迹;现实主义原理(将今论古)或称历时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所遗留下来的片段现象和作用结果,利用现今作用的规律去反推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条件以及大致的演化过程。该原来(方法)早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他明确指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但将今论古不能绝对化;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必备方法,利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处理地球上十分庞杂的数据、参数和资料,建立数据库,迅速绘制各种反映动态变化的图件,还可模拟演化过程并探索地球上各种运动变化的动力学机制。
(二)宇宙、太阳系、地球的诞生和演化
1. 宇宙、天体、行星(类地行星、类木行星)、恒星、黄道面、赤道面的概念;
2.地球形成的吸积假说,现代地球环境的逐渐形成;
3.化石与化石层序律,地层与地层层序律;
4. 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的组成。
(三)固体地球及其内部圈层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3.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圈层主要特性。
(四)岩石圈及其运动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
2. 成岩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3. 三大类岩石及其转化;
4. 岩石圈的变形、变位;
5. 板块构造学说;
6. 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
1.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转化,大气运动和天气,天气与气候;
2. 气团、锋与天气,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因素;
3. 水循环,海水运动的形式,陆地水的赋存形态;
4. 水的三种形式转化及运动对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5. 海洋对人类未来所起的作用;
6. 生物圈的特点、生物圈系统及其平衡;
7. 地球上生物演化经过的阶段,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
8. 生态系统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1. 大气圈对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2. 生物圈对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3. 水圈对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4. 地表圈层的相互作用。
原标题: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地学基础》考试科目参考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