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目标
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热爱航空事业,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深厚的科学、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性强,具备航空发动机及衍生能源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具备跨文化的国际交流能力的学术精英、杰出工程师和业界领袖。
2.培养要求
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含民航机务工程)
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拥有覆盖传统历史文化、哲学、管理、外语等学科的优秀人文素养;在能力培养上,应具备熟练运用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等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航空发动机原理与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与试验的基本技能。
②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含热能与动力工程)
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拥有覆盖传统历史文化、哲学、管理、外语等学科的优秀人文素养;在能力培养上,应具备熟练运用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等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能源工程原理与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新能源开发与测试的基本技能。
3.培养模式
学院以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进行招生,实施2+1+1培养模式:
在低年级阶段(前2年)强调宽基础的通识教育,着重强化数学和力学基础,全面培养学生在外语、理化、传统历史文化、哲学等方 面的综合素质;
在高年级阶段(第3年)以扎实的学科基础教育为主,突出对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
在第4年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主,通过以适当延长的专业课程设计(6周)、毕业设计(24周)获得航空发动机创新实践训练,并通过专业实验课和研修课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
4.学制与学位
本科四年制:
①逐步试行完全学分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到境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双方互认学分;
②在本科前三年培养基础上,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本硕博连读培养计划,与研究生教育形成直通车,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与承担科学研究任务。
5.专业特色
航空发动机是我国国家战略产业,广泛涉及系统科学、气动力学、结构与振动力学、燃烧学、传热学、材料与工艺学、先进制造、自动控制、精密测试技术、数值仿真技术等众多学科,是典型的“空天信”多学科高度融合、多部件综合集成的复杂系统,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将直接带动机械、能源、电子、控制、材料、工艺、计算机等许多相关学科和经济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鉴于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以及面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的环保压力,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技术和替代能源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依托航空发动机的专业优势,辐射微小型燃机、分布式能源、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替代燃料等航空发动机衍生能源方向。
6.培养计划总体结构
试点学院本科培养计划实行个性化定制。由导师指导,在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基础上,按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选修人文、数学、专业等选修课程,形成个性化化培养方案。
培养计划所覆盖的课程按七个模块设置:
我院本科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按七个模块设置:公共基础类3个模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主要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优良的文化素质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史哲、经济管理等课程。
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奠定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了解部分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概貌。包括计算机类基础课、航空航天概论、机械制图等课程。
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航空航天、能源动力与交通运输的支柱技术基础,即流体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课程是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由多套可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军训、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
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提供的全部课程。
课程结构如下表:
7.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说明
(1)核心课程体系构成表:
(2)课程体系说明
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 重基础,实行通识博雅宽口径培养
本院两类专业在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分类目录中分属两大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属航空航天类;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属能源动力类。这两大类的基础课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之处。为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原则,本课程体系将本院两个大类的所有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全部打通,充分注重通识教育。
2.突出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突出面向航空动力行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一特点,使毕业生在航空动力领域里具有明显的优势,本计划在专业课的设置上重点突出了航空发动机的整机和部件基本原理、结构设计等专业内容。
本培养计划鼓励教师针对行业的新发展、学科前沿动态设置自主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开设“顺应当前学科发展方向、属于前沿交叉新兴学科”的研修课,从而实现“空天信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3.个性化,为培养各类人才创造条件
为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计划不再强制规定全部专业课程,而是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专业选修课,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定制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实行“套餐”+“零点”的自由选择模式。
其中,“套餐”即学院必修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即“航空发动机类必修课”和“能源工程类必修课”,及其各自的专业课程设计;“零点”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任意选择专业实验课程、研修课程组成终的专业课程组合。
4.鼓励创新,加强专业课程设计基地的建设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将新增可进行专业课程设计的校内实训基地,以企业导师为主指导学生团队,针对航空发动机和新能源工程进行延长至6周的自主设计型的综合创新训练。该课程的大特点是由学生自己设计整机和部件,并亲自检验设计效果。
此外,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环节的培养,其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在教学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自主科技创新,是孕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思想的平台,也是获得保研资格的门槛。
8.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说明
学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有:工程认识、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电子工程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热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创新实验、企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此外,学院尤其注重对学生两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一是注重学科交叉,二是突出自主创新。
在注重学科交叉方面,将重点建设多个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中心,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共同承担工程实践教学,形成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资源。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中心通过专业网络管理平台,实现设备的共享、有偿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实验设施用于人才培养的利用率,全部面向学生、教师及社会资源。
在突出自主创新方面,学院将整合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工基础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发动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资源,新增部件和整机设计创新训练平台,依托强势科研背景,以航空发动机为对象和主线,模拟航空发动机部件和小型整机从设计、校核、到试验的全过程,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环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学期安排如附录所示。
9.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低学分要求为183.5。
10.辅修/双学位基本要求
11.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