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硕士生培养规模大、专业点多的体育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4个,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个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5个,有湖北省重点学科4个。
二、招收事宜
1、招收条件
(1)遵守宪法、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身体健康。
(2)具有博士学位的往届毕业生;或者 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毕业生(需提供论文答辩决议书)。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35周岁以下优先考虑。
(4)原则上不招收本校在职职工或本校博士毕业生。
(5)申报人员必须全在站工作。
2、在站时间
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根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可以提前出站或适当延长在站时间,但在站工作期限不得少于21个月或超过3年。
3、工资福利待遇
(1)在站期间的薪酬参照学校规定的本校正式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发给,并办理工作证、图书证和医疗证等证件。
(2)科研奖励政策: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和申报成果,均享受在职人员同等待遇。
(3)职称申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站期间可以申报相应的职称。
(4)住房:学校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两年期间提供公寓,配备基本生活设施。房租及水电等相关使用费用按学校在职教师享有的福利待遇规定执行。
(5)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可申请在我校落常住户口,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如随该博士后流动的,可申请办理暂住户口。博士后在站期间,其子女入托、上学可由人事处开具介绍信享受本校教职工同等待遇。
4、申请程序
(1)了解咨询。申请者根据学校博士后招收信息(附件),初步确定合作导师和研究方向。
(2)申报提交材料。申报材料包括:个人详细简历、博士论文、3篇学术代表作、两名教授(其中1位为本人博士论 文指导老师)推荐信。
(3)学校考核。
(4)审批进站。
三、联系人:马威,联系电话:027-87192126。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461号武汉体育学院行政楼209室。
武汉体育学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二O 一三年十月十七日
附件:武汉体育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研究方向 | 备注 |
1 | 孙义良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2 | 吕万刚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3 | 周贤江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4 | 胡亦海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5 | 王兵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6 | 邹克宁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7 | 漆昌柱 | 运动心理学 | |
8 | 高雪峰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9 | 黄浩军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10 | 黄签名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11 | 张德胜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12 | 郑伟涛 | 运动人体科学 | |
13 | 李玉刚 | 运动人体科学 | |
14 | 陈宁 | 运动人体科学 | |
15 | 杨翼 | 运动人体科学 | |
16 | 石爱桥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
原标题:2013年武汉体育学院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