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
2012年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陕西师大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与汉中师范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汉中师范学院与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
学校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42亩,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653万元。学校馆藏图书178.69万册,中外文期刊8089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1574名,其中专任教师110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92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30余人。全校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52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万人。
建校以来,陕西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从严治教,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凝练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名牌专业、10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校50余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部门或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建成了覆盖八个学科门类的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和工程技术中心。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以及科研获奖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在工业自动化、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太阳能制冷及蓄能技术、内锥面智能钻头刃磨机研制、生物柴油制备技术、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研制等成果实现转化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863项,发表学术论文7475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43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45部。《陕西理工学院学报》为全国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历来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 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
十二五之初,学校召开了首届党代会,明确了十二五和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当前,学校正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校园建设工程、党建工程与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开展创建特色鲜明的省内外知名大学工作,努力实现学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二、体育学院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的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体育系,至今已有37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国家培养中学以上体育师资、各级教练员、体育管理人才4000余人,其中100余人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体育教育、训练和管理等行业的骨干力量。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三个专业,同时承担着陕西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体育学院现有学生822人,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人,讲师28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0人。现设有田径、理论、球类、体操、乒羽网、大学体育、体能测试及群体教研室和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专业图书资料室等机构,拥有国际标准田径场、游泳池、综合体育训练馆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较为完善。
体育学院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几年来累计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在国家级、省级、各大体育院校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还承担有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几十项。现有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精品、优秀、重点课程8门。
体育学院更新教育观念,开拓创新,以办学定位为立足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办学新路子。几年来,体育学院在学校率先推行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挂牌教学和集体阳光考试等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体育学院历来注重将教学、科研、训练融为一体,始终不渝地贯彻“严谨、求实”的治学方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学生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陕西省田径运动会、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凤舟等比赛,并且多次获优异的成绩。
三、运动训练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体育理念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在基层运动队和各级学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休闲运动项目指导、管理和从事其他相关体育工作的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竞赛学、运动测量与评价、体育教学教法、体育保健学、教育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营养与恢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
【学制与学分】:四年,修满学分授予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各级各类体校、中等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系统、企事业、社区等单位,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健身指导、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在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陕西省田径运动会、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羽毛球、健美操等比赛多次获优异的成绩。
四、招生项目
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赛艇、皮划艇、体操、举重、跆拳道、拳击、摔跤、射箭、射击等(一级以上运动员可报考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所有项目)
五、考试科目
体育考试项目为考生在选报的专业中选取一个项目的专项技术(具体办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定的《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执行);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
六、时间安排
报名 时间:报名截止
地点:南校区培训楼三楼招生办公室
领取准考证、面试 时间:
地点:南校区
专项考试、体检 时间:5月10-11日
地点:南校区
文化课考试 时间:5月12-13日
地点:南校区
时 间 |
上午 09:00—10:30 |
下午 14:00—15:30 |
|
语文 |
数学 |
|
政治 |
英语 |
七、报名条件及报名程序:
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热爱体育事业,年龄不超过22周岁,具有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身体健康,无伤病,未婚。具备一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者,年龄可放宽至35周岁,男性身高一般不低于
报考者必须按规定时间报名,报名时须交以下材料: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资格审查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学习履历表》、《2012年陕西理工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报名登记表》。(无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者无效) 可从附件下载
2、运动员等级证以及达级时参加比赛的秩序册和成绩册的原件和复印件。无秩序册和成绩册原件的须发证体育局出示证明,在复印件考生姓名处加盖公章。
3、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报名和考试时须携带原件。
4、学历证明:往届生交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由所在学校出具证明,证明的内容须包括考生姓名、性别、毕业时间,加盖学校公章。
5、近期免冠、半身正面同一底片的2寸彩色照片4张。
凡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现场报名,无法现场报名的考生可委托他人将报名材料交至陕西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请勿邮寄。
八、录取办法
德智体全面衡量,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的考生中,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30%)及体育专项考试成绩(70%)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九、收费标准
按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执行。
联系部门:陕西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
联 系 人:张斌
联系电话:0916-2641900 2641884
传 真:0916-2641884
联系地址: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
邮 编:723001
招生网址:http://zsjy.***.cn
电子邮箱:zsb@***.cn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