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于2006年申报并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07年首次招生。2007年淄博职业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入选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数控技术专业专业群建设单位。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学生在第六届(2009)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决赛中,《便携式洗车机具》项目获得二等奖;第七届(2010)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决赛中,《高楼火灾逃生器》、《水上单人救生装置》 两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深井救援器》、《高楼逃生装置》两个项目获得二等奖;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岗位需求,专业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结合,创建以“能力梯次递进”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确定教学顺序,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按照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路径,能力梯次递进,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步转变。
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对淄博市模具生产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论证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与相关就业岗位,根据本专业岗位群中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照“能力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重组内容,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电工与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与实施、夹具应用技术、CAD/CAM编程技术等课程
优势与特色:淄博职业学院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半岛地区的淄博市,该地区生产柴油机、电机、水泵、医疗器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造纸机械、化工石油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陶瓷机械等机械设备的重工业城市,规模型以上机械设备制造企业262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德国西门子、日本旭硝子等12家外资企业在淄博落户,主要生产真空泵、造纸机械等设备。这些制造企业的生产广泛应用数控机床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淄博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的专业,现有可利用的实训室7个,校外实训基地20多个,本专业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该专业教学团队有专兼职教师共有24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12人;教授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及工程师9人,助教及助工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团队人数的91.7%,是一支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双师”素质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就业面向:机床操作工、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工艺编制、质检员等。学习期间,学生可考取数控机床操作员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自2010年7月有毕业生以来,有3名同学专升本成功,就业率在98%以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工作后都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并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力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为中小型及民营企业的车间技工、车间技术、车间管理等岗位。2007级毕业生张艳春同学到企业后技术出众,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新华网首页 http://******/2011-06/21/c_.htm、新华育频道 http://******/edu/2011-06/21/c_.htm、光明网 http://tech.***/2011-06/21/content_2120115.htm、中国广播网 http://******/gundong/201106/t20110621_.shtml、凤凰网 http://news.***/gundong/detail_2011_06/20/7113066_0.shtml、大众网 http://www.***.cn/xinwen/shehuixinwen/201106/t20110621_6424933.htm等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
下面为原文:
一高职生毕业半年摘得公司技术创新大奖
本报记者 邢婷 通讯员 刘显忠 陈江宁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0日 11 版)
张艳春 本报记者 邢婷摄
23岁的张艳春“不小心”成了公司的红人,尽管当时他尚处在6个月的试用期期间。
故事要从一张5人的名单说起。
张艳春所在的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轮机、泥浆泵、内燃机的能源设备制造厂家。在2010年公司表彰大会公布的一张获奖名单上,与张艳春名字并列的其他4人均是工作多年的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唯独张艳春刚入职不到半年。
这一奖项名为“技术创新奖”,该公司领导特意撰写了如下颁奖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公司带来了技术创新、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发展,他们勇于创新的激情为全体员工树立了榜样。”
由此,初出茅庐的张艳春一鸣惊人,获得了全公司上下500多名员工的关注。
为张艳春赢得赞誉的技术革新项目是由他独立开发研制的“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这使原来需要2~3人、4~5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为无人自动安全操作,并且缩短到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同时,还消除了设备的安全隐患,避免了残次品的出现。
公司装配车间主任阎文强为本报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在这家主要生产汽轮机的企业里,套筒作为汽轮机装配部件之一,之前是纯手工研磨,得几个人交替才能完成,费时费力,采用张艳春的机器后,大概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几万元费用。
该公司董事长郭伟一度很感慨:一个大学刚毕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轻人,竟有如此的创新精神,不但工作扎实,还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企业目前所需要的。
张艳春的另一身份是淄博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系2007级的毕业生,对于他入职不久即取得的成绩,曾担任指导老师的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梅坦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在校期间,沉默寡言的张艳春给沈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沈梅教“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每次下课后,张艳春一改沉默,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在这门讲求程序优化的课程中,沈梅会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编程,对于不同的编程方法张艳春常常发问:“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直至完全理解为止。
除了学好理论课,张艳春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实训和实践活动,将他的动手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多次在技能大赛中夺魁,还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他善于钻研,韧性很强,有自己的目标,很少考虑别人的看法。”沈梅说,在她看来,这种钻研习惯的养成延展到工作中,成为张艳春自觉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石。
刚入职时,张艳春被分配到装配车间调速班工作,负责汽轮机调速器的装配与试验。平日工作中,他发现作为汽轮机装配部件之一的套筒,采用的是手工研磨或车床夹持式研磨的方式进行加工,这种研磨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耗能、效率低,而且安全隐患大,同时因受力不均还会出现研磨后套筒变椭或变锥而报废的现象。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技术革新呢?”张艳春立即将想法告诉了车间主任阎文强,阎主任听后非常支持,并鼓励张艳春大胆革新。就这样,张艳春开始了他的技术革新之路。
时间不够,就靠每天上班早到,下班迟归来挤,有时候索性在车间过夜;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就自己一个个加工。设计图几经修改后终定稿,之后,张艳春便开始制作。为节省时间,他一边找零件,一边安装制作,一边调试,终于,由他独立设计制作的“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问世了。
从提出想法到产品成型,前后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公司专门组织专家就这项革新进行了鉴定,鉴定显示,“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性能良好,适合投入生产。目前该公司只用这一台机器,就完全能够满足套筒的生产需要。鉴于这台机器的实际价值,公司特地为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这一切对这个身材瘦小、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完全出于对机械的热爱。初中毕业的父亲完全凭自学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张艳春从小的玩具就是大大小小的汽车零件。父亲修汽车时,年幼的他就蹲在一旁边看边玩,不时帮父亲蘸着煤油刷刷变速箱里的齿轮。
儿时的技术梦想如今已成真,但捣鼓各种机械仍占据了张艳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一向俭朴的张艳春却大方地拿出1万元奖金中的6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我喜欢它所带来的速度和激情”。
如同上瘾一般,又一项技术革新的项目已在张艳春头脑中酝酿多时。这一次的项目是对汽轮机上盖进行铣磨钻工装,鉴于之前对支撑汽轮机上盖的辅助支架进行重复焊接和切割所带来的不便,张艳春尝试制作可循环使用的支架。他已用两三个月时间画完了图纸,目前正在等待公司研发中心对支架强度的终审核。
而对于怀揣梦想、和他一样刚踏入职场的同龄人,张艳春的一点建议是:“一定要踏实,静下心来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原标题:2011年淄博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