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更新日期
2022-05-29 17:45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教学领域
--
电话
官网
qqje.com
学校地址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招生专业


(一)供用电技术专业

毕业生可到工矿企业、服务行业及电力部门就业,从事配电所(室)运行,配电设备维修,用电检查,抄表核算等工作。

(二)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专业

毕业生可到各大、中、小电厂从事锅炉运行、汽轮机运行、除灰、电除尘、水泵值班、热力网运行、燃料运行等工作。

(三)焊接专业

主要从事各类焊接操作,也可承担焊接结构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一般焊接夹具的设计、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焊接工艺实验等工作。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学校简介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为西安电力技工学校(1956年建校),由西安电力技校与咸阳电力技校合并成立,总校设在西安,分校在咸阳。是一所集普通教育、教育、职业教育及行业技术能手培训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现一套机构四块牌子:西安电力技工学校;西安电力工业学校;陕西省电力公司生产人员培训中心;陕西省电力技能院。隶属于陕西省电力公司。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占地90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 教学楼宽敞明亮,拥有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及各类实验室、专业实习教室50多个;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建有各类球场及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学生公寓舒适优雅,餐厅、浴池整洁卫生,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的硬件保障。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实训设施

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近年来,在省电力公司和各供电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建成300MW机组模拟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10KV配网、营业用电、低压电器、维修电工、内线安装、热能动力、钳工、焊接、计算机等十多个专业实习基地。电工、电子、继电保护、电机、热力设备、锅炉、流体力学、力学、汽机等实验室一应俱全。面向企业、面向生产、面向实际,能够进行电气值班员、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内线安装工、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高压电气安装工以及锅炉、汽机检修工等40多个工种各等级的培训。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教师队伍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广聚人才,现有教师91人,其中理论教师51人,实习指导教师40人。高级讲师31人。为更好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加快了“双师型”教师转变步伐,加大“校企结合”力度和教师培训力度,逐步形成一支懂理论会操作的“双师”乃至“三师型”(教师、工程师、技师)专职教师队伍。2005年陕西电力技能院的成立为我校提供了大量的兼职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的教学成果,论文达70多篇,编写的讲义已在学员的教学中得到应用。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专业设置

学校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走校企结合的道路。现开设专业有供用电技术、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电厂热力设备运行、焊接等,同时还完全具备开设水力发电、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能力。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发展历程


#四十多年来,学校经历了创办,合并,舆论界到恢复发展的过程。校址后由 陕西户县,西安兴庆路辗迁于西安南郊,咸阳,灞桥官厅。虽然数易称谓,但蜡烛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园丁身上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飞速发展,一九八九年后,以陕西省第一名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省(部)级、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并被授予部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通过近甘十年的改革,学校由昔日为西北电力系统输送中等技术工人,发展成为拥有中专、中技和电力生产人员培训三给培训层次的新型电力工业学校。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学校成绩

学校在近半个世纪的非凡岁月里,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了“团结、严谨、求实、开拓”的校风和“尊师守纪、勤学苦练”的学风。六十年代,学校在全国电力系统技工学校在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均名列同行前矛。

#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七千余名各类技术人才,大多数已成为电力生产建设的骨干,不少优秀骨干成了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诸多人荣获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未来展望

抚今追昔话未来,四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学校要发展和前进,必须坚持抓根本,抓打牢马克思理论基础,抓四项基本原则这一长效工程;坚持抓班子,切实加强党委支部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坚持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学生管理。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落实从严治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主,加强技能训练及学校的全面建设。





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学校管理


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完备。以复转军人培训、变、配电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为主。近年来,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及时转变职能,以电力企业生产人员培训为中心工作,主动下基层,了解企业需求,深化培训教学改革,改善办学、培训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