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已解决问题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1+1”教学模式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1+1”教学模式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1-06-30 04:52:00 解决时间:2019-03-10 10:40

满意答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2+1+1”教学模式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本科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10年设立。本专业凭借“校·校协同,医·校协同”的办学优势,共享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优质人文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围绕“宽基础,厚人文,强实践”,与现代护理接轨。

专业以培养“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应用型护理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贯通和一致,形成具有特色的“2+1+1”分阶段组织教学方式:

“2”(第一、二学年):在金陵学院(浦口校区)进行通修通识课和医学基础、护理基础课程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由南京大学医学院老师承担。

“1”(第三学年):在南京大学本部(鼓楼校区)进行临床护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见习。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融入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参加南京大学的学术活动与人文专题讲座,培养学术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利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将临床护理课程安排在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医院进行,边教学,边见习,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1”(第四学年):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本专业学生均安排在与我院签订实习协议的南京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实习期间施行“护理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技校网数据中心 2019-03-10 10:40

类似问题答案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1+1”教学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2+1+1”教学模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护理本科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10年设立。本专业凭借“校·校协同,医·校协同”的办学优势,共享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优质人文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围绕“宽基础,厚人文,强实践”,与现代护理接轨。专业以培养“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应用型护理人才为(阅读详细内容)
2015年南京农业大学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招生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本科一年级学生,到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之后返回我校学习第四年课程,修完两校课程并成绩考核合格,将获得中美两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阅读详细内容)
2016年南京农业大学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招生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本科一年级学生,到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之后返回我校学习第四年课程,修完两校课程并成绩考核合格,将获得中美两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南京理工大学2年国际教育学院海外名校本科预科课程国际预科“1+3”“1+2”培养模式
一、国际预科“1+3”“1+2”培养模式海外名校本科预科“1+3”课程(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学习年限为1+2)由南京理工大学与海外多所高校合作举办。学生在南京理工大学完成一学年的预科课程并取得合格的雅思成绩后赴海外留学,完成国外高校本科阶段学业后(英国和澳大利亚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获得相应本科学士学位。答案来源于:2022年南京理工大学2年国际教育学院(阅读详细内容)
2019年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时要推进“要我学”过渡为“我要学”的学习理念;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创设真实的企业情境,实施探究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采用任务驱(阅读详细内容)
2013年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现代职教体系多种助您升学“5+2”是五年高职和两年本科(二本)分段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
1、“5+2”是五年高职和两年本科(二本)分段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阅读详细内容)
2013年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现代职教体系多种助您升学“3+3”是三年中专和三年专科(公办专科)分段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
1、“3+3”是三年中专和三年专科(公办专科)分段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阅读详细内容)
2019年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方式的总体构想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方式的总体构想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本质内涵是通过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结合,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无缝对接。本专业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六个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阅读详细内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相关学校
招生信息与资讯
技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