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声誉良好,专业核心能力过硬。汉语言文学专业从1978年开始专业建设,在三十多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一直以“立足北京”作为基本定位,紧密结合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本专业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优势和长处。依托北大和人大的学科框架和专业底蕴,尤其强化对阅读、写作和演讲等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1978年至今,已毕业的数千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北京地区的媒体、出版、教育培训、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北京地区的文化宣传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给母校带回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2、学科龙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基础学科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在1998年、2012年两次颁布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文学大类中排位第一的专业(编号均为050101)。新世纪以来,“文化输出”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首当其冲成为“文化输出”的建设高地。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文化传播作为专业发展的明确方向,推广国学,普及对外汉语教学,加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都成为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3、以优质教学发挥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学校目前的定位,深化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品质。曾有1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校级示范教师。现有校级精品课程一门(《古代汉语》),校级中青年执教能力比赛一等奖1人,院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在常规教学之外,还组织承办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努力展示知识的多样性;通过名师讲座拉近学术与人生的距离,通过经典研讨沟通文学与性情。而与法国英赛克学院、台北云林科技大学等校的交流项目也给在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4、实践教学朝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能够不断提出问题与方法的专业。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同学从入学开始就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践规划,这一套实践规划突出个体订制、分类指导的特色,并紧密与未来的职业或考研深造规划结合起来。为鼓励同学的创新能力,定期举行师生主题沙龙,并通过工作室、项目等方式将创意同自主创业联系起来。而借助学校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中心中的“摄影工作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平面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应用实验室”等实验室,本专业同学也能掌握娴熟的媒体业务,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统筹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办的系刊《红黄蓝》发行多期,在校内拥有众多读者。多次参加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屡获佳绩。一些在校同学的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黄河文学》、《芙蓉》、《山花》、《美文》等著名文学期刊发表,获得过中华文学复兴奖、剑门关文学奖、“包商银行杯”高校文学大赛等荣誉。
5、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新形势,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在坚持专业品质的前提下,依托学校在传播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优势资源,为北京地区的人文建设和文化产业提供应用型人才。
2012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