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沿革与成就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成立于1995年。2013年应教育部专业更名要求:更名为“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充分贯彻“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和重要作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培养“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我国首批“双证书”毕业生和“本科+技师”毕业生,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形成品牌。
该专业目前为国家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点,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市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专业。2009年、2013年、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校师德先进单位。本专业教师获得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曾获第三届全国CCTV机器人设计大赛中第三名,在第1-5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毕业生成为各省市的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专业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形成自己优势和品牌特色。
本专业还是“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 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骨干专业。目前已完成各类培训近千人,获得一致好评。
二、 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1、基于OBE理念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课程体系设置
在学校“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设置的课程体系,体系包含DMCAM五个模块,即设计模块(Design)、制造模块(Manufacture)、控制模块(Control)、装调模块(Adjust)、管理经营模块(Management)。DMCAM五模块与第一、二、三课堂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由大小项目贯穿。项目是按照OBE的理念设计,设计原则是即源于企业又符合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入难,既全面又有针对性。
2、构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体系上,采用理实结合、虚实结合、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学校与企业实践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理实结合,本专业的优良传统就是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实训环节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虚实结合,形成课程资源包(含微课、PPT、视频等)、虚拟仿真装备、实物实训装备“两虚一实”的数字化资源与实物装备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面向制造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现状与专业知识结构,既夯实传统技能,又有针对性地对接、强化先进制造与高端制造技术,如机器人应用技术、3D打印技术、制造物联技术及智能生产技术等。学校与企业实践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深度融合、深度互动。
3、推广“理论为基础,应用为目标,课堂重引导,课下强技能”的授课理念。
针对具体课程,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将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解决了知识应用问题,又提升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机械学院内率先实现微课、慕课的授课模式
积极探索微课/慕课模式,选取刀具角度实验、机构运动的瞬心法等较为抽象、复杂的知识难点作为微课内容,自主设计课程脚本,开展视频制作加工,并通过课上课下结合观看、自主学习的模式,在刀具角度测量实验、机械原理等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显著提高授课效果与教学效率。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讲座的微课制作,利用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借助第三方微课平台,面向毕业班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的自主学习与线下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强化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同时,开展关于微课教学模式的问卷调研,进一步对微课内容、制作以及组织模式进行持续优化。
三、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
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智能制造具备较强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以及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机械制造教育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
2、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和职业教育等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方面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基本素质。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操作技能;
3)了解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4) 具有一定的应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技能解决社会、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及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6)实行“双证书”制,获得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7)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所属学科门类:工学
标准学制:五年(技校生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