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专科起点升本科复习考试大纲

  2019年07月04日16:52  北京联合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这里看完整内容

2019专科起点升本科复习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 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辨析常见多音字的用法。

2、了解汉字基本特点,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3、能结合语言环境,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4、能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言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5、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掌握不同作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二、阅读

 

[要求]

1、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理解文章段落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

3)体会和推敲重点词语、语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能够客观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总结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围绕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准确表达内心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主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阅读科技作品,能够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个人所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原理、事实、数据、图表),发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说明文章论述过程及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结合个人思考,做出独立判断。

 

2、古文阅读

1)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阅读古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生活中的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

3)阅读文言文,解释词语含义,了解古今意义变化,能将浅显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3、名著阅读

1)了解作品主题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

2)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

 

三、 写作知识

 

[要求]

1、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自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实际需要,写实用类短文,如海报、通知、启事等。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或者材料)的基本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四、必读篇目

 

议论文

1.《李氏将伐颛臾》《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秋水》《庄子》

4.《谏逐客书》李斯

5.《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6.《灯下漫笔》  鲁迅

7.《论快乐》  钱钟书

 

记叙文

8.《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9.《李将军列传》(节选)《史记》

10.《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11.《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2.《故都的秋》 郁达夫

13.《沙滩上的脚迹》矛盾

14.《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诗词曲赋

15.《氓》《诗经》

16.《陌上桑》汉乐府

17.《短歌行》(其一)曹操

18.《饮酒》(其五)陶渊明

19.《山居秋暝》王维

20.《行路难》(其一)李白

21.《蜀相》杜甫

2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陆游

23.《炉中煤》郭沬若

24.《再别康桥》徐志摩

25.《北方》艾青

2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2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29.《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0.《前赤壁赋》苏轼

 

小说

31.《宝玉挨打》曹雪芹

32.《风波》周立波

33.《断魂枪》老舍

34.《米龙老爹》莫泊桑

35.《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以礼治国、为政以徳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掘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徳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社稷之臣也。

(4)过与?

(5)是谁之过

(6)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柯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食也。

(5)斧以时人山林。

(6)五亩之宅,之以桑。

(7)庠序之教

(8)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有饿莩而不知

 

3.《秋水》(节选)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天下之美为在己。

(5)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6)拘于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

 

5.《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3)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6.《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篇文艺性论文。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

 

7.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粘妙的写作特点。

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8.《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

(2)不如早为之所。

(3)多行不义,必自毙。

(4)君将若之何?

(5)公赐之食,食舍肉。

(6)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于武公。

(2)都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将自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请以之。

(7)若地及泉,而相见,谁日不然。

(8)爱其母,及庄公,

 

9.《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入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己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其能,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止。

(6)虏多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暮,胡兵终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伤云。

(11)虏所生得

(12)急部,如书。

(13)南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0.《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服于赋。

(3)以此远。

(4)二公之贤,其之精矣。

(5)设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尽之卒,战百万日之师。

 

11.《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国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掌握全篇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 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若难。

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 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

(4)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苦弃。

(5) 故不我若也。

(6)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且硕茂,早实以

(2) 其也若子。

(3) 若甚怜焉,而以祸。

(4) 字而幼孩,而鸡豚。

(5) 故且怠。

 

12.《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

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

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

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3.《沙滩上的脚迹》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文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

理解本文通过“他”在沙滩上寻找、追求“真的人的足迹”所表达历程,及其枳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文中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夜叉”象征黑暗势力,“人鱼”象证诱惑,“光明之路”象征欺骗,“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象征奸诈等

 

14.《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

分析并说明全文中心思想。

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特点。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15.《氓》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 “比” “兴”的表现手法。

本篇是一首叙事诗,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层次。

本篇又是一首“弃妇诗”;分析本诗女主人公(弃妇)的性格特征。指出诗中的比兴句,理解其含义。

重点句子:

(1)秋以为期。(2)载笑载言。

(3)二三其德。(4)言既遂矣。

(5)夙兴夜寐。(6)信誓旦旦。

重点词语:

(1)犹可说也。(2)自我徂尔。

(3)淇水汤汤。(4)渐车帷裳

(5)女也不爽。(6)总角之宴。

 

16.《陌上桑》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情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

概述本诗主要内容,掌握主题思想..

分析罗敷的性格特征。

分析本诗刻画罗敷形象所使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理解罗敷夸夫一节的构思特点、述说层次及在槁示主题和刻画人物方而的作用。

借由此篇,了解汉代乐府民歌的形式特征。

重点句子:

(1)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重点词语:

(4) 秦氏有辞女,自名为罗敷。

(5) 来归相怨怒,但见罗敷。

(6) 二十尚不足,十五_有余。

(7)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8) 何用识夫婿?白马外骊驹。

 

17《短歌行》(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曹操,汉代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

划分本诗的层次,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

分析诗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了解诗中所用比喻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

重点句子: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重点词语:

(1)对酒当歌。(2)沉吟至今。

(3)枉用相存。(4)契阔谈宴。

 

 

18. 《饮酒》(其五)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派的开创者。

概括这首诗的主題.

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

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

背诵全诗

 

19.《山居秋瞑》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表诗人,他的诗歌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

分析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

理解本诗“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及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趣。 以本诗为例,掌握律诗的对仗特点。

重点句子: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重点词语:

(1)竹喧归牟章。

(2)手炒自可留。

背诵全诗。

 

20.《行路难》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划分本诗层次。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说明诗屮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

重点句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点词语:

(1)玉盘珍馐直万钱。

(2)多歧路.今安在?

(3)直挂云帆济沧海

背诵全诗

 

21.《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理解、分析本诗各联的内容。

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体味诗中所寄寓的感慨。

说明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

掌握本诗领联对仗工整的特点

重点句子: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重点词语: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2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

理解本诗以“月夜”贯#全诗的结构特点.

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重点句了: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重点词语:

(1)朱门沉沉按歌舞。

(2)沙头空照征人骨。

(3)中原干戈古亦闻。

(4)遗民忍死望恢复。

背诵全诗。

 

23.《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

 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M激情和献身精神。

分析说明诗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理解本诗用反复咏叹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24.《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

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5.《北方》

作者艾青,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艾青诗集《北方》

理解本诗在写作上注重用形象展示作者思想感情的特点。

分析本诗的结构:前三节用一系列具体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出北方人民在抗日战争年代蒙受的灾难;末节抒情述理,着重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必胜的信

 

2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煌。

理解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

理解、分析词中触景生情、对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重点句子: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重点词语:

(1)春花秋月何时了。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背诵全词。

 

2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豪放词的开创者。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分析掌握全词围绕明月抒写作者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体味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重点句子: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点词语:

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千里共婵娟。

背诵全词

 

2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理解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

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个历史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慨.

重点句子:

(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重点词语:.

(1)遥岑远目。

(2)倩何人

背诵全词

 

 

20.《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有名的散曲家,人称“曲状元”。这是一首小令, 被誉为“秋思之祖”。

理解前三句遣词造句的特点:用三组各写三种景物的词语构成“鼎 足对”。

分析后一句在全篇的作用,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

掌握这首小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0.《前赤壁赋》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矛盾。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由本文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重点词语

(1)举酒属客。

(2)纵一苇之所如。

(3)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舞幽壑之潜蛟。

(6)泣孤舟之嫠妇。

(7)侣鱼虾而友麋鹿。

 

31.《宝玉挨打》

作者曹雪芹,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

理解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及其根本原因。

说明贾宝玉、林黛玉、贾政、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征。

掌握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掌握本文在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特点。

 

 

32.《风波》

本文选自魯迅的《呐喊》,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风波。t

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了解环境描写在表现时代背景、烘托小说主题中的作用。

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分析七斤和赵七爷的性格特点。

分析说明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掌握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33.《断魂枪》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

理解小说中时代背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

分析拳师沙子龙的性格特征。

掌握本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理解文中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手法。

 

34.《米龙老爹》

作者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 之王”。

了解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理解本文运用倒叙笔法的作用。

掌握小说的主题。

分析米龙老爹的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中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理解小说人称互换的叙述特点。

 

35.《麦琪的礼物》

作者欧.亨利,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

理解“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主人公德拉和杰姆的性格特征。

 

理解小说运用两条线索,虚实的结构方法。

分析小说通过外部行为和表情揭示人物心现活动的写作手法。

 

六、必背古诗文篇目

1.2.3.4.5.6.7.8.9.10.使至塞上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行路难13.14.望岳15.春望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9.卖炭翁20.钱塘湖春行21.雁门太守行22.23.泊秦淮24.夜雨寄北2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6.相见欢(元言独上西楼)27.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9.登飞来峰30.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33.游山西村3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3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6.过零丁洋37.天净沙秋思38.39.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40.满江红(小住京华)41.《论语》12章42.43.《孟子》三则44.《庄子》一则45.《礼记》一则46.《列子》一则47.邹忌讽齐王纳谏48.出师表49.桃花源记50.与谢中书书51.三峡52.杂说(四)53.陋室铭54.小石潭记55.岳阳楼记56.醉翁亭记57.爱莲说58.记承天寺夜游5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60.湖心亭看雪61.河中石兽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作家作品知识约15%

文言文阅读约20%

现代文阅读约30%

作文表达约35%

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10%

填空题约5%

词语解释题约5%

文言文翻译题约5%

简答题约15%

分析题约25%

作文题约35%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试卷语文能力层次比例

了解约30%

理解表达约50%

分析掌握约20%


大学英语考试大纲

 

总要求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要求考生应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知识,读音基本正确;掌握英语的基础词汇;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语音

测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单词正确读音的掌握程度。范围一般涉及元音知识(包括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和辅音知识(包括辅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要求熟练地掌握一些不符合规律的单词读音。

1. 掌握下列语音规则,读音基本正确。

2. 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闭音节和r音节中的读音;

3. 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4. 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5. 常见字母组合的读畜。

二、词汇

掌握3000个基础英语单词和相应的常用词组。

该部分不仅考察考生掌握词汇结构的能力,还考察考生在-定的 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考生不仅要掌握词语的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相近词语辨异等,还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或利用基本的构“法 和知识判断语篇中生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在各种语境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语法

掌握下列基本语法规则。并能用语法知识解决阅读、完形填空和写作屮涉及的语法问题。掌握语法结构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运用。

(一)词法

1.名词

可数名训与+可数名词:名词的复数形式;名词的所有格; 名词在句中的作用。

2.冠词

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定冠词的基本用法;不加冠词的基本规则;冠词的习惯用法。

3.代词

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及其用法。

4.数词

基数词及其用法;序数词的构成及其用法;分数词的构成;小数的用法。

5.形容词与副词

形容词与副词比较等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形容词的基本用法(作定语、表语、补足语等);副词的基本用法(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和频度)

6.介词

常用介词及其词义;介词与某些动询、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介词短语及其用法。

7.动词

(1)动词的分类:及物动饲5不及物动同;连系动词:

助动词;情态动词。

(2)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规则动词的形式。

(3)动词主要时态的构成及其用法。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时。

(4)情态动词及其基本用法。

(5)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形式及其主要用法。

(6)被动语态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

(7)虚拟语气的常见形式及其基本用法。

8.连词

并列连词及其用法;从属连词及其用法。

(二)句法

1.五种基本句型

(1) 主语+谓语动词

(2) 主语+谓语动词+宾语

(3) 主语+连系动词+表语

(4) 主语+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 主语+谓语分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2.句子按用途分类

(1) 陈述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构成及其用法:

(2) 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的构成及其用法;

(3) 祈使句的构成及其用法:

(4) 感叹句的构成及其用法。

3.句子按结构分类

(1) 简单句

(2) 并列句及其常用连词

(3) 复合句

① 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构成及其常用关联词:

② 定语从句的种类、构成及常用关联词;

③ 状语从句的种类及其常用关联词。

4.强调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三)构词法

1.派生法:常用前缀和后缀

2.合成法

3.转换法

 

四、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试题是考察考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题型。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阅读理解试题强调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强调语言文化因素的作用及考生通过阅读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以每分钟40^45词左右的速度H读各种题材(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科普、科技摘要、新闻报道、

短篇故事、史地、政治、经济等)和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生词不超过2%的中等难度的文字材料?要求理解 所读材料的大意,掌握主要事实和有关的具体细节.辨别作者的基本态度、意图或观点,根据有关信息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或引申, 既能看懂短文的字面意思,又能推出短文的隐含意思:既能回答文章局部细节提出的问题,又能回答有关文章总体内容的问题。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知识面、逻辑分析、思维反映、词汇量和概括能力。

 

五、短文写作

要求考生写出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试卷上可能给出题目或规定情景,或给出段首句(主题句)要求续写。要求能够正确表达思想,意义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符合逻辑顺序,正确使用连接手段,如:first, second等。写作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一般常识和私人信件,体裁以记叙文为主。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分为试题、答题卡和答飄答题纸三部分,第Ⅰ、Ⅱ、III、IV部分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V部分短文写作写在答题纸上。

 

 

 

试卷内容比例

语音约7%

词汇与语法结构约27%

完型填空约13%

阅读理解约40%

短文写作约13%

 

试卷题型比例

客观题约87%

主观题约13%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约50%

较难题约20%

详细的考查内容和要求如下:

本试卷分五部分,共81个小题。

第一部分:语音

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要求从所给的四个单河的划线 部分中选出个与其他个读音不同的选项。

第二部分:词汇与语法结构

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留有空白处,要求考生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个正确答案填入空白,使句子意思完整。

第三部分:完型填空

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这部分是一篇短文,短文中有10处空白,每个空白为一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在阅读理 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合理、完 整。

第四部分:阅读理解

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这部分由四篇文章组成,每篇 文章后有5个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题后给出的网个选 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五部分:短文写作

共1个小题,满分20分。这部分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或所给情景、段首句写出一篇短文。

以上内容总结为下表:

 

部分

内容

题号

题量

分数

I

语音

1-10

10

10

II

词汇与语法结构

11-50

40

40

III

完型填空

51-60

10

20

IV

阅读理解

61-80

20

60

V

短文写作

81

1

20

 

总计

81

150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概述

细目一中医学概述

【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掌握各时期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和观点。

4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内涵。

第二部分中医的哲学基础

细目一精气学说

【要求】

1了解古代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熟悉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掌握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细目二阴阳学说

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

2掌握阴阳学说主要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细目三五行学说

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学说的事物归类方法;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

3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细目四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了解中医学主要思维方式:天人一体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类推思维。

第三部分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

【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

2熟悉人体之精的代谢过程:生成、储存、施泄。

3了解精的主要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

4熟悉精的分类及其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细目二气

【要求】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熟悉气的生成来源:元气、水谷之气、清气。

3掌握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肾为气之根、脾胃为气之源、肺为气之主。

4掌握气机的概念。

5掌握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6掌握气的主要功能:推动、气化、营养、温煦、防御和固摄等。

7掌握气的分类、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细目三血

【要求】

1掌握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血的生成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功能。

3熟悉血的运行相关脏腑。

4熟悉影响血运行的因素。

5掌握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细目四津液

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主要靠胃、小肠、大肠与脾;输布靠脾、肺、肾和三焦;由尿、汗、粪和呼气中的水气排出。

3熟悉津液的功能:濡养、充血。

细目五神

1了解神的基本概念。

2了解神的生成和分类。

3熟悉神的作用:调节代谢、调节脏腑功能、主宰生命活动。

细目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熟悉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熟悉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3了解精血之间的关系:精化血、血养精。

第四部分藏象

细目一藏象概论

【要求】

1了解藏象基本概念。

2掌握脏腑分类及其特点。

细目二五脏

【要求】

1掌握肾的主要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主水;主纳气。

2熟悉肾和腑、形、窍、液、志的关系。

3掌握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熟悉脾和腑、形、窍、液、志的关系。

5掌握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6熟悉肺和腑、形、窍、液、志的关系.

7掌握肝的主要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8熟悉肝和腑、形、窍、液、志的关系。

 

9掌握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10熟悉心和腑、形、窍、液、志的关系。

细目三六腑

1掌握胆的主要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掌握胃的主要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3掌握小肠的主要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4掌握大肠的主要功能:主传导、变化。

5掌握膀胱的主要功能:主藏津液、排尿。

6熟悉三焦的不同含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辨证三焦。

7掌握三焦的主要功能:主通行津液和元气。

细目四奇恒之腑

【要求】

1掌握奇恒之腑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了解脑的功能:髓海;元神之府;与听、视、嗅等感觉和思维、记忆、语言有关。

3熟悉女子胞的功能特点: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其功能和肾、肝、脾、心等脏以及冲、任二脉有关。

细目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要求】

1了解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2了解心与脾之间的关系:血液生成与运行。

3了解心与肝之间的关系:血液运行、精神意志。

4了解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5了解肺与脾之间的关系:气的生成、津液代谢。

6了解肺与肝之间的关系:气机升降、木旺侮金。

7了解肺与肾之间的关系:津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8了解肝与脾之间的关系:消化、血液运行。

9了解肝与肾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

10了解脾与肾之间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津液代谢。

11了解腑与腑之间关系特点:与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有关。

12了解脏与腑之间关系的特点:阴阳、表里配合。

13了解心与小肠的关系。

14了解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15熟悉脾与胃之间的关系:水谷纳运、气机升降、燥湿相济。

16熟悉肝与胆之间的关系: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17熟悉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尿液的生成、贮存、排泄。

第五部分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概述

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和络脉,络脉又分为别络、浮络、孙络。

4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

5掌握十二经络的走行和交接规律。

6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7熟悉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

8掌握十二经络的循行和流注。

9掌握奇经八脉的名称。

10熟悉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密切十二经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

11掌握督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2掌握任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3了解冲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4了解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6了解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17熟悉别络的概念和功能:加强表里关系、加强前后侧面之间的联系、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18熟悉经筋的概念和作用:约束骨骼、主司关节。

19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渗灌、运输、感应传导、调节。

20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阐释病理、辅助诊断、指导治疗。

第六部分体质学说

【要求】

1了解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2熟悉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年龄、性别差异、地理因素、针药等因素。

3熟悉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第七部分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求】

1熟悉病因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六淫的基本概念。

3熟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4掌握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5掌握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6掌握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7掌握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8掌握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求】

1了解疠气的概念。

2熟悉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病情危重、传染性强、一气一病。

3了解影响疠气产生的原因。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求】

1掌握七情的基本概念。

2 了解七情与脏腑气血之间的关系。

3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伤及脏腑、影响气机、多发情志病、影响病情。

细目四饮食失常

【要求】

1熟悉饮食不节的概念和致病特点:过饥、过饱。

2熟悉饮食不洁概念和致病特点。

3熟悉饮食偏嗜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类型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求】

1掌握过劳的概念、类型和致病特点: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2了解过逸的致病特点。

细目六病理产物

【要求】

1掌握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形成机理。

3掌握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影响水液、蒙蔽心神、变化多端。

4熟悉瘀血形成的机理:出血、运行不畅。

5熟悉瘀血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影响血运、影响生血、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6掌握瘀血的症状特点:疼痛、肿块、出血、色紫黯、肌肤甲错、脉结代。

7了解结石的形成原因: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久病损伤、体质因素。

8熟悉结石的致病特点:部位特点、阻滞气机、损伤经络、病程和症状不一。

细目七其他病因

【要求】

1掌握其他病因的类型:外伤、寄生虫、毒邪、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2熟悉外伤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创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

3了解寄生虫的主要类型和致病特点:蛔虫、饶虫、绦虫、钩虫、血吸虫。

4了解药邪致病的原因和特点。

5了解医过的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先天因素致病的类型和特点:胎弱、胎毒。

第八部分发病

【要求】

1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正邪相搏。

2熟悉正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3熟悉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影响发病的因素:环境、气候、精神状态。

5掌握发病的类型: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并病和复发。

第九部分病机

细目一基本病机

【要求】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熟悉邪正盛衰与发病间的关系。

3掌握实证和虚证的概念和特点。

4掌握虚实病机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5熟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轨之间的关系: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6掌握阴阳病机的基本概念。

7熟悉阴阳失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亡失。

8了解精虚的概念和机理。

9熟悉精施泄失常的机理:失精、精瘀。

10掌握气虚的概念、机理和症状特点。

11掌握气机失调的类型、机理和症状特点: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12掌握血虚的概念、机理和症状特点。

13掌握血瘀和出血概念、机理和症状特点。

14掌握气血关系失调的机理、类型和特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15掌握津液不足的机理和特点。

16掌握津液疏泄失常的机理、类型和特点: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17熟悉不同类型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特点: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虚、血瘀水停。

18了解内生五邪的概念。

19熟悉风气内动的类型和机理: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20熟悉寒从中生机理。

21熟悉湿浊内生的机理。

22熟悉津伤化燥的机理。

23熟悉火热内生的类型和机理: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阴虚火旺。

细目二疾病传变

【要求】

1掌握疾病传变的形式:病位转移、病性变化。

2熟悉不同类型病位传变的概念:表里传变、外感六经传变、外感三焦传变、外感卫气营血传变、内伤脏腑传变。

3熟悉病性寒热转化的机理和类型。

4熟悉病性虚实转化的机理和类型。

5了解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第十部分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求】

1熟悉预防的概念。

2了解中医预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了解增强正气的方法: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形体锻炼、饮食调摄、针药调养。

4熟悉防止疾病传变的方法:阻截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二治则

【要求】

1掌握治则的概念、治法与治则的区别。

2熟悉正治的概念与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熟悉反治的概念与方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熟悉指标与治本的施用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熟悉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单用、同用、先后用。

6熟悉调整阴阳的基本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7熟悉三因制宜原则的概念及其内涵。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原标题: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专科起点升本科复习考试大纲


大学 考试 考试大纲 专升本 本科 大专
手机版: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专科起点升本科复习考试大纲
-新文章
相关学校
技校专业
问答